盛夏时节,蓝天白云下,行走磁湖边,湖光山色,灵气袭人,宛如画中游;穿越黄荆山脉,条条隧道连起老城新区,大城骨架悄然拉开;徜徉新区,碧水蓝天,路阔林密,花团锦簇……湖北黄石,这座工业重镇,如今正在抽丝剥茧、破蛹化蝶、华丽转身。
在不断助推“湖北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进程中,黄石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黄石经验“越走底气越足。
“我们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了!”
炎夏清晨,蝉鸣声中,黄石市开发区铁山区汪仁镇磊山村村民李相育扛着铁镐登上磊山岛,虽然年近耄耋,他依旧步履轻快。沿途,成片的松竹在风中摇曳,声响悦耳;成群的小鸟掠过头顶,欢快歌唱。
早年的磊山岛是一片光秃秃的小岛,山上乱石林立,土质贫瘠。李相育看着屋后那一片光秃秃小岛,思来想去,决定承包荒山。20多年来,李相育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改变着孤岛贫瘠的面貌。从开春到封冻,日复一日地植树造林,如今岛上绿树成荫,迎来万鸟归巢。
“过去,这里没法住!全是矿渣。污染太重啦!”回忆起十年前的生活状况,黄石大冶市陈贵镇袁伏二村的村民心有余悸。
“现在村子就像个公园,我的家就在公园里。”村民自豪地告诉中国环境报记者:“我们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了!”。
8月9日,在村头,一大片绿油油的红薯地中,村民们正在劳作,田间地头,瓜果飘香,大自然呈现的缤纷色彩中,那一抹抹绿色格外令人心旷神怡。
“天空灰蒙蒙,地上满地尘。”昔日的黄石,因工业而兴,也因工业而困,众人皆称“光灰城市”。
告别“污染顽疾”,消除“心肺之患”,最难的一步便是“壮士断腕”——挥泪斩乌龙。市委、市政府痛下决心,取缔了1000多家“五小”企业,从源头上切断了大气污染源。在淘汰落后过剩生产力的同时,黄石又打响了节能减排攻坚战。
废弃矿山变成了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同样的喜悦,在黄石大冶还地桥镇秀山村村民的脸上悄悄绽放。天蓝、地绿、水清、气爽的新黄石,让村民们交口称赞。大冶市还地桥镇被纳入全国全域国土综合整治试点。
该项目启动后,大冶市对废弃矿山进行生态修复,削坡、挂网、喷土、种草……占地400多亩的秀山、300多亩的屏山被一点点“美颜”。60多个石灰窑,该拆的拆除,可修复的修复,变成了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如今的秀山峰矿山公园,以半壁秀山为背景,健身步道、文化长廊、休息凉亭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成了附近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场所。
近年来,黄石市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优先位置,统筹推进治山、治水、治土、治气工作,争创湖北省首个全国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城市,按照“宜林则林、宜耕则耕、宜建则建”的原则,累计复垦利用工矿废弃地4.03万亩。
今年,该市又启动实施了2万亩的历史遗留开山塘口废弃地复垦工作。曾经的“废地”“毒地”经过复垦利用变成了“沃土”,让居民“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为黄石长江岸线镶上“绿丝带”
西塞山区长江畔,在3个非法码头的4万多平方米旧址上,一排排树木整齐地矗立在江堤之外,迎着开阔的长江水面,延绵数公里,一眼望不到头。
沿着江堤两边的防护林向阳新方向前行,新港园区滨江湿地公园映入眼帘,这片位于蕲嘉高速出口附近的原码头堆场,如今已彻底改头换面:硬化路面被全部破拆,重新铺填的泥土上,种满了乌桕、池杉等耐水乔木,黄石的又一个“门户花园”在此展露容颜。
磁湖岸边千丝垂柳,挂满新绿。傍晚时分,站在岸边抬眼远望,黄荆山北麓昔日开山采矿遗留下的那一张张巨大的“牛皮癣”,如今已悄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绿。近水一望,湖底的沙石水草尽入眼底。散步在岸边的市民们,纷纷拿出手机拍下美丽景色。
为了治理黄荆山开山塘口,黄石市人大常委会作出了《关于综合整治黄荆山北麓开山塘口的决议》。黄石市政府列出关停、整治开山塘口的时间表,确定30多家单位为塘口治理和生态复绿的责任主体,全面启动黄荆山生态复绿工程,
如今,黄荆山15个开山塘口“披绿”工程全部完成。在黄荆山北麓生态修复示范带动下,长乐山、秀山、铁山等地的生态修复工作加速推进,昔日“锈带”变成了今日“绿丝带”。
据黄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统计显示,依托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全市组织实施了黄荆山、铜绿山、长乐山、七约山、赤马山、铁山、还地桥7个矿区72个矿点治理项目,累计恢复和改善地质生态环境面积1.84万亩,改善人居环境40平方公里,黄石的青山版图进一步扩大,黄石国家矿山公园、黄荆山森林公园等一批文旅品牌在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中脱颖而出。
以“长江大保护”为契机,黄石启动长江沿线重点区域矿山生态修复治理,修复治理矿山面积5900亩,为黄石长江岸线镶上“绿丝带”。目前,全市49家在产在建矿山中进入国家级绿色矿山名录库12家,省级名录库4家,市级名录库6家;全市共投资25亿元以上,累计完成历史遗留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治理424处,完成治理率92%。
走出“恋矿情结” 收获“环境红利”
然而,熟知黄石历史过往的人都很清楚,这座因矿而兴的城市,在几千年的矿冶文明史、几百年的矿冶经济历程中,铸就了其物质文明的辉煌,也留给了它巨大的生态赤字。
“光灰城市”何以宜居?进入新时代,黄石市坚决从“恋矿情结”中走出来,努力寻找城市转型发展的新方向,并最终锁定“生态”路径——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抓手,推进国土造林绿化、绿色矿山建设、矿山生态修复、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努力打造黄石林城相融、林水相依、林路相伴、林居相依的和谐美景。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在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征程中,黄石人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
十年来,黄石市相继实施了“绿满黄石”行动、精准灭荒工程、长江沿岸造林绿化工程和国家森林城市创建,通过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等措施,完成造林绿化面积95.27万亩,全市森林面积达230.87万亩。
据森林资源年度更新成果数据,全市森林覆盖率由2012年的29.88%提高到目前36.92%,森林活立木蓄积由2012年的437.57万立方米提高到目前636.17万立方米。
十年为期,黄石市“绿满长江”攻坚行动圆满完成,栽种大规格苗木14万多株,对沿江2500多亩重要节点和码头绿化完成提档升级;林业产业发展持续优化,培育发展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9家,全市林业年产值达106.9亿元;城镇乡村绿化再上台阶,省界门户沿线完成提档升级面积8000多亩,成功创建湖北省森林城镇12个,国家森林乡村8个,省级森林乡村5个,绿色乡村327个。历尽不懈努力,黄石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黄石大刀阔斧搞生态建设,是不是意味着要放缓发展速度?“坚持生态立市,并不是放慢发展,而是把绿色发展的丰硕成果转化为加快黄石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不断助推‘湖北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黄石市委市政府的回答掷地有声。
如今,在“生态立市”战略目标引领下,黄石悄然嬗变,经济总量由小变大,产业结构由低变高,城市功能由弱变强,生态环境由灰变绿。实现了在绿色发展中换道超越。
“半城山色半城湖”的美景更让人仿佛置身图画之中,黄石,这块千年“奇石”正在走向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正在演绎出一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幸福歌。
作者:中环报记者李飞 通讯员刘莉娅
编辑:潘圆圆 签发审核:杨凡
江苏助力重大项目落地跑出“加速度”
今年上半年,江苏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3%,比1-5月回升0.3个百分点;大项目带动投资增...(49866)人阅读时间:2022-08-12“体检单”“好方子”,督察“利剑”守
督察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体检单,是加快美丽陕西建设的好方子。近年来,陕西以中央和省...(52450)人阅读时间:2022-08-09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钟承林
近日,刚刚上任不久的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钟承林分批次到四川省生态环境监测...(30892)人阅读时间:2022-08-09河南省社科院城市与生态文明研究所彭俊
近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十四五时...(39726)人阅读时间:2022-08-05持续打好“三大保卫战”!湖北积极构建
长江干流出境水质持续保持Ⅱ类,全省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82个市县建立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49756)人阅读时间:2022-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