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新闻网_环境科技宣传专业委员会

当前位置:

“体检单”“好方子”,督察“利剑”守好陕西绿水青山

时间:2022-08-09 13:14人气:来源: 中国环境APP

督察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体检单”,是加快美丽陕西建设的“好方子”。近年来,陕西以中央和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为契机,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举一反三,全面推动环境顽疾消除。以“动真碰硬”的态度,切实扛起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守好陕西绿水青山。

截至2022年7月,第一轮中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的714个问题,陕西已完成整改702个,交办的7584个信访问题,已全部办结;第二轮中省督察交办的4802个信访问题,已办结4758件,剩余正在有序办理中。

储煤场由露天变全封闭,煤尘污染不见了

盛夏,行走在塞上之城榆林,天空分外的蓝,大地出奇的绿,满眼都是欣欣向荣的生态美景。作为国家能源化工基地,榆林煤炭产业丰富,过去的煤矿储煤场大都是露天煤场,一旦遇到大风,扬尘污染特别严重,对周边大气环境和空气质量影响严重。

2018年陕西省委生态环境督察组在榆林市督察期间发现,榆林市能源局在环保储煤场建设方面存在进度缓慢、偷梁换柱问题。督察意见反馈后,榆林市对症下药、精准发力,狠抓煤尘污染治理。

“体检单”“好方子”,督察“利剑”守好陕西绿水青山

陕西榆林市已完成改造的全密闭环保储煤棚 李涛摄

“体检单”“好方子”,督察“利剑”守好陕西绿水青山

陕西榆林市已完成改造的全密闭环保储煤棚 李涛摄

经过整治,在榆林市的陕西黑龙沟矿业、陕西榆林能源集团横山煤电有限公司和榆树湾煤矿等很多储煤场可以发现,以往的露天储煤场已经被一座座硕大的钢结构和气膜式煤棚替代,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壮观,在这些蓝色以及白色的防护罩内,喷淋降尘设施正在对开展作业的储煤场进行降尘。

榆林市榆树湾煤矿副总经理朱宁泉说:“榆树湾煤矿拿出1个亿的资金,建设了高标准、符合国家环保政策要求的全封闭环保煤棚,具有消防、抑尘、通风、安全监控等各项职能。”

借着督察契机,榆林市举一反三,补齐短板,2018年以来,针对该地所有涉及原煤存储的企业单位明确时限,倒排工期,有序推进储煤场的整顿工作。

“我们成立了整改领导小组,10余次召集市级部门和各县区主管部门召开了座谈会,着力研究解决问题,先后出台了10余份文件,细化制定了9项整改措施,制定了‘一周一检察、半月一通报、一月一调度’工作机制。”榆林市能源局参与储煤场环保改造的一位负责人告诉中国环境报记者。

目前,榆林市607家企业已全部完成了环保型储煤场建设,总投资约86.8亿元,实现了原煤堆存装卸封闭作业,基本达到“采煤不见煤、存煤不漏煤、刮风无灰尘、下雨无黑水”的治理要求。在督察的倒逼作用下,陕西全省重要产煤区域进行了以往露天储煤场的环保升级改造,这一成果,在韩城市也得到了落地。截至2021年10月,韩城市38家煤矿企业有35家均建成了封闭煤仓,使得韩城煤尘污染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受损“旱腰带”变绿,生态旅游热起来

除了聚焦数量众多的储煤场改造外,生态环保督察也将眼光投向了关中渭北受损矿山的生态修复上。

在咸阳市泾阳县的嵯峨山南面山脚下,一个名为军魂湾门户公园的施工项目正在进行收尾工程,附近的村民刘继红在参与施工的过程中见证了这几年嵯峨山周围的环境变化。

咸阳市泾阳县安吴镇罗圈岩村村民刘继红说:“原先这有破石机的时候,有时候不吹风的情况下,汽车都找不到路,我们底下都不敢开窗。现在一片绿,你走在这个路上看心情都不一样。”

“体检单”“好方子”,督察“利剑”守好陕西绿水青山

正在变绿的陕西渭北“旱腰带”李涛摄

“体检单”“好方子”,督察“利剑”守好陕西绿水青山

正在变绿的陕西渭北“旱腰带”李涛摄

村民介绍,嵯峨山与相邻的北仲山,礼泉县的九嵕山、五峰山,乾县的梁山等,延绵百余公里,因年均降水量偏少,俗称“旱腰带”。该区域赋存丰富优质的石灰岩资源,可供化工、水泥、建筑石料原料使用。可由于过去生产粗放、管理滞后,造成山体大面积损毁,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2016年12月和2017年9月,中央和陕西省委生态环境督察先后下沉咸阳市,指出咸阳市“旱腰带”区域违法采石问题严重,受损矿山恢复治理问题整改不到位。“动真格”让当地感到了巨大压力,督察通报后,咸阳市委、市政府及时制定整改方案,通过关闭取缔、重新规划布局、开展生态修复和建立长效管控机制等措施进行全面治理。

2016年以来,咸阳市在整个“旱腰带”区域已累计投入3.99亿元,治理恢复14.26平方公里,其中泾阳县口镇吊庄治理区还被陕西省自然资源厅授予陕西5个“省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区”之一。

看着不断变绿的“旱腰带”,附近村民王小红一脸高兴。“现在我脚下站的这块,它原来就是一个坑,就是那种洗沙泥在这里堆着呢。整改以后,你看这恢复起来,现在整个就做成一个公园了。”咸阳市泾阳县安吴镇罗圈岩村村民王小红说。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经过几年的大力整治,如今,泾阳县北部的“旱腰带”区域又回归了以往的宁静、和谐、美丽,“旱腰带”区域的农业、旅游业正在蓬勃发展,葡萄种植、花椒种植、元宝枫种植已初具规模。沿“旱腰带”东有龙泉公社,中有安吴青训班,西有郑国渠风景区,沿途赏花,水果采摘的旅游模式已初步形成。四季景不同,四季果不同,现在的“旱腰带”正在蜕变为“绿腰带”,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正在不断显现,青山也正在变成泾阳县的金山。

恶臭填埋场变为茵茵绿草地群众百条投诉降至个位数

在蓝天的掩映下,如茵的绿草长满了空地,草丛中格桑花随风摇曳,不时有蝴蝶飞过,追逐嬉戏。这是近日中国环境报记者来到闭场后的江村沟垃圾填埋场看到的一景。中国环境报记者发现,原先数百辆垃圾车排成长队等待入场,各种作业车紧张作业的忙碌场面已成为历史,如今,这里变得分外安静,如茵绿草地代替了原来了填埋场,垃圾不见了,恶臭味儿没了。

“体检单”“好方子”,督察“利剑”守好陕西绿水青山

闭场后的西安市江村沟垃圾填埋场,如茵的绿草地替代了原先繁忙的垃圾填埋作业平台 李涛摄

“体检单”“好方子”,督察“利剑”守好陕西绿水青山

闭场后的西安市江村沟垃圾填埋场,如茵的绿草地替代了原先繁忙的垃圾填埋作业平台 李涛摄

只不过不同于一般的草地,江村沟垃圾填埋场场长李瑞防指向草地中一根根凸起的黑色管子,他向记者介绍,填埋场虽已关闭,但填埋的体量巨大的垃圾还在,还会持续产生沼气,这些管子是采气管,主要作用就是收集垃圾里的沼气。

中国环境报记者看到,与广阔草地相邻的是一大片覆着黑膜的空地,李瑞防说,待沉降稳定后,也会对这块区域进行复绿。

1994年,江村沟垃圾填埋场投入使用,当时设计的日处理垃圾量为2600吨,实际每天消纳生活垃圾1200余吨,距离设计日处理量仍有很大富余空间。可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过去25年时间里,西安市每日产生的垃圾量增加了15倍,2019年达到1.3万吨,其中,江村沟垃圾填埋场需要“吃掉”1万吨左右,这几乎超出了它设计处理量的一倍。超负荷运行,让这座垃圾填埋场早已不堪重负。于是在2020年,这座亚洲最大的生活垃圾填埋场提前25年“退役”闭场。

体量庞大的生活垃圾,会带来诸多环境问题。封闭性不好,垃圾运输车走一路洒一路,流下的深色渗滤液,让沿途道路变成了半黑半白的“阴阳路”。垃圾车经过村子时,由于恶臭飘散,村民时常拦路抗议,投诉举报也是不停。

不光如此,垃圾产生量的快速增加,让本就属于短板的垃圾渗滤液处理难问题变得愈发突出。因为处理不及时,渗滤液溢流水库时有发生。

2016年与2018年,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两次剑指江村沟垃圾填埋场的环境问题,指出环境污染严重,风险隐患突出,对于问题整改不彻底,不到位。

“体检单”“好方子”,督察“利剑”守好陕西绿水青山

闭场前的西安市江村沟垃圾填埋场,各种作业车辆正在紧张作业 受访单位供图

“体检单”“好方子”,督察“利剑”守好陕西绿水青山

闭场前的西安市江村沟垃圾填埋场,各种作业车辆正在紧张作业 受访单位供图

面对多年久治不愈的环境顽疾,西安市下定决心转变治理方式,对江村沟垃圾填埋场的环境问题进行彻底整治。2018年,西安市成立了市生活垃圾末端处理系统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专项解决全市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和垃圾渗滤液处置设施建设推进等问题。

“以前各个监管部门是各自为政,各管一摊,治理效率不高,督察来了以后,有了统一的领导,凝成了一条绳。”对于江村沟垃圾填埋场环境问题治理方式的变化,西安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的副局长杨卫华说。

与此同时,西安市制定《西安市生活垃圾末端处理系统解决方案》,对垃圾渗滤液处理问题提出具体整改措施。在资金投入方面,西安市优先拿出6个亿,用于江村沟垃圾填埋场的生态环境问题治理,通过增建渗滤液处理设施,将填埋场的渗滤液处理能力提高到4400吨。通过修建15万立方米的渗滤液调节池,有效提高了暴雨天应对突增渗滤液的收集能力。此后,江村沟垃圾填埋场的环境治理变得快起来。

督察的动真碰硬,让长期困扰群众的江村沟垃圾填埋环境顽疾得到了根治。如今,垃圾不见了,渗滤液得到了及时规范处理,臭气没了,周围环境也变好了。

这一变化,让长期跑投诉现场的西安市生态环境局灞桥分局局长郑树感受深刻。“没关场之前,光我们局接到的投诉,一年至少在200个,现在是个位数,基本上没了。”郑树说。

根治环境顽疾,助推绿色发展

为了做到自查自纠,推动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及时整改,2016年,陕西省在榆林市开展省级环保督察试点,到2019年完成第一轮督察,并对延安、榆林、安康、咸阳、铜川5市开展了“回头看”。2021年分两批完成了对全省12个市(区)的第二轮督察。同时,成立陕西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等议事协调机构,制定《陕西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实施办法》。

多年来,中央、省级生态环保督察始终奔着问题去,着力啃“硬骨头”、消除“老大难”。在生态环保督察的推动下,曾经蚕食秦岭北麓生态的千余栋违建别墅,如今已得到彻底整治并进行了复绿;原先黑臭的皂河,现在也大变样,成了游人争相打卡的网红地;延安市桥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的违法油井关停了,野生动物变多了。与此同时,督察始终聚焦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坚持人民至上,把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小问题”,作为督察关注的“大事情”,通过督察整改的倒逼,安康市汉滨区昔日惹人嫌的垃圾山如今变成了规范、环保的垃圾填埋场,商洛市沙河子镇靠近危险化工企业的近三百户村民实现了搬迁梦,搬进了新的安置点。

截至目前,第一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和“回头看”指出的104个问题已全部完成整改;移交的21个责任追究问题,总计对250名责任人实施了问责,责令35个单位作出深刻检查;转办的3020件群众信访件已办结。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指出的43个问题,整改工作已全面展开;转办的2163件群众信访件已办结或阶段办结。

“咬住问题不放松”,在根治生态环境痼疾的同时,督察也推动了全社会对生态文明思想的认识,推动各地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多赢。

“通过督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更加深入人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成为全社会的高度共识,各级党委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显著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态环保的意识明显增强。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得到有效落实。各地普遍成立由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组长的督察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常委会会议、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部署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保工作已经成为常态,各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基本得到了厘清。”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姚晓军说。

通过中央和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的推动,陕西环境质量实现了明显变好,2021年,全省环境空气质量达到新监测标准实施以来最好水平,空气质量六项指标首次全面达到二级标准,迈入达标省份行列。全省水环境质量创近20年来最好水平。生态环境安全得到了有力保障,各地党委政府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得到了强化,一批重点难点和群众身边突出问题得到解决,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逐步建立,绿色转型稳步推进。生态环保督察的“利剑”正在切实守护陕西的绿水青山。

作者:李涛 侯佳明

编辑:潘圆圆 签发审核:杨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