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鲜明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在武夷山考察时指出,“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这一重要论述,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全新阐释,科学阐明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三大支撑,三者互为基础、互相依托、互动协调,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全新路径。
深刻认识生态保护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的首要前提,让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自觉。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格局,首先要为自然守住安全边界和底线。一是以底线思维严守“高压线”。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要严守生态环境底线,建立健全以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三线一单”为基础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让生态保护成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二是以系统思维严筑“防火墙”。大自然是紧密联系的生态系统,内部各要素相融相生、互为依托。应遵循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统筹考虑山水林田湖草茶等生态要素和人文资源,系统推进治理。围绕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系统谋划、综合施策,打好升级版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特别是松材线虫病防治、生物防火阻隔、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广应用智慧化管理技术,多管齐下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三是以法治思维严密“制度网”。加强制度供给,用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严格落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建立生态破坏问题台账清单和责任追究制度,实行生态环保“一票否决”制度。注重发挥乡规民约、社会公约教育引导作用,完善公众参与制度,提升生态文明治理现代化能力,形成共抓保护的良好格局。
深刻认识绿色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从发展理念、生产方式、增长模式上加快全面绿色转型。草木植成,国之富也。绿水青山既是自然生态财富,又是经济社会财富,关键在于因地制宜找准绿色发展路子,以绿色化、生态化、低碳化的形式实现对经济社会的重构,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以发展成果反哺生态环境。一是推进路径转轨。绿色低碳发展是时代潮流和大势所趋。当前,应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把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着力推进传统行业绿色化改造和重点领域节能降碳,积极推广应用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海绵城市等新理念、新技术,鼓励创新绿色金融、“零碳”旅游、林业碳汇等新业态、新模式,走出一条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路径。二是推进产业转型。从区域特点出发,坚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加快构建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主体的现代绿色产业体系。特别是充分发挥国家公园引领带动作用,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文旅经济、数字经济,做大做强茶、文旅、康养产业,提升生态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三是推进价值转化。充分发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作用,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模式,推广生态系统价值核算、“生态银行”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机制,探索山、水、茶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技术方法、路径模式,打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全链条,加快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深刻认识民生改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将生态利民、生态惠民、生态为民作为根本价值取向。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生态需要、保障人民生态共享,努力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一方面,要在宜居宜业中提升绿色获得感。加快生态环保和节能减排各项重点工程建设,持续深入开展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厕所革命”和污水、垃圾收集处理,推进绿色通道、绿色廊道建设,发展风景经济,“养金鸡生金蛋”,让鱼翔浅底、水清岸绿成为常态,鸟语花香、田园风光触手可及,群众既能享受到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又能安居乐业、生活殷实,使良好生态环境真正成为群众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提升城乡品质的发力点。另一方面,要在共建共享中提升群众幸福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要加强生态文化建设,通过文明创建、宣传教育、激励约束,凝聚广泛合力,共建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推广绿色建筑、绿色旅游、绿色消费,将生态文明之美融入日常,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浓厚氛围,让生态文化浸润每个人的思想,让绿色理念扎根每个人的心中,让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描绘的美丽美妙美好真实呈现在绿水青山间,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的典范。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关系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深度重构,必须坚定践行“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心怀“国之大者”,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定力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坚定不移、驰而不息,方能在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历史大逻辑中扬帆远航。
作者:杨青建
编辑:潘圆圆 签发审核:杨凡
中国环境报评论:对少年儿童宣传生态文
日前,笔者到一所农村小学,看到学生制作的黑板报有这样几句话:环境保护并不难,不要随...(49544)人阅读时间:2022-07-11厦门翔安:以文化再造乡村,用艺术赋能
夏风轻扬,流水潺潺,青山连绵,红旗飘扬日前,记者走进福建厦门翔安区锄山村,一幅幅美...(43841)人阅读时间:2022-07-11重庆为装配式农房发补贴 推动城乡建设绿
中国新闻网记者近日从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获悉,该委联合重庆市财政局发布《关于...(55913)人阅读时间:2022-07-11为了天空蓝,立下“军令状”——记江苏
空气环境质量从全市街道点位排名的末位,一跃成为全市前十,成绩的背后,是邓志宾对蓝天...(52816)人阅读时间:2022-07-08山东构建生态保护补偿新模式
千顷碧波如翡翠,万亩荷花别样红。 七月盛夏,正值南四湖荷花盛开时节。人们荡舟沉醉于清...(37937)人阅读时间:2022-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