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新闻网_环境科技宣传专业委员会

当前位置:

北京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为何要纳入绿视率这一指标?

时间:2022-06-09 00:19人气:来源: 中国环境APP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近日发布消息,2021年,北京首次开展全市集中建设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并在评价体系中首次纳入了绿视率指标。

绿视率究竟是一个什么指标?在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时,这个指标究竟起到什么作用?

绿视率强调绿化的立体构成,代表城市绿化的更高水准

绿视率(Green Looking Ratio)这一概念最早由日本人青木阳二于1987年提出,具体是指人们眼睛所看到的物体中绿色植物所占的比例,强调的是绿化的立体的视觉效果。

在常用的城市绿化评价指标体系中,如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指标,大都是从鸟瞰的视角出发,对二维平面绿化效果进行一定的评价,但对于三维空间的绿化效果无法做出客观的评价。研究显示,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在环境中所接受到的信息大约80%—90%来源于视觉,即三维的立体效果。绿视率就是对绿化立体效果的最直观的量化评价。

绿视率是从人对环境的感知方面考虑的,侧重的是环境绿色的立体构成。有研究数据显示,绿色在人们的视野中达到25%时,人感觉最为舒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绿视率的本质,就是“视觉生态”问题,即从行人的视角、城市空间的维度来评价城市公共空间的绿量,可以真实反映三维空间的绿色资源,更贴近人们的真实感受。

绿化率高,绿视率就一定高吗?

绿化率高,绿视率就一定高吗?并非如此。

致力于研发基于图像(AI)+地理信息服务(GIS)的综合算法,服务智慧城市、地产咨询、新零售交互等行业的“城室科技”团队在2020年3月发布了“2019中国城市街道绿视率排行榜”,其中河南许昌排名第四,城市绿视率达到27.56%,但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却达到41.28%。

“城室科技”的研究显示,绿化覆盖率高的城市看起来不一定最绿,而过宽的道路也会让“绿”看起来更少。因为绿视率除了反映绿量外,也反映了绿化与道路的比例关系。以福建莆田为例,绿化覆盖率超过44%,但绿视率只有13.98%,排名在230名。原因是莆田的街道部分行道树空缺,道路绿化的竖向层次不足,多为乔木+草或灌木+草,这些都让莆田的街道“感觉没那么绿”。

北京也存在类似的情况,虽然绿化率还算高,但街道的绿视率低,分析可能是因为北京城市建成区内的绿化主要集中在公园绿地等地块内部,而街道空间的绿化相对不足。此外,北京作为北方城市,街道种植的落叶树较多,也对绿视率有一定影响。

绿视率已经成为反映城市生态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绿视率可以衡量人在绿化环境中的视觉感受,也是反映城市生态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这正如北京市生态环境局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曹志萍所说的:绿视率是城市更新生态保护修复效果的表征之一,反映了在既有城市绿地基础上,结合实际开展见缝插绿、疏解建绿、微小绿地建设的成效,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生态质量。

2004年,绿视率成为日本政府的城市绿化评价常规指标。随后,这一指标开始逐渐出现在日本各地的绿地规划中,成为引导城市绿色空间发展的重要指标。

2010年,日本京都推出的《绿地基本计划》在提出绿化目标时,引入了“绿视率”。2012年,大阪推出了修订后的《新大阪府绿地基本计划》,其中,绿化指标中新加入了“绿视率”,并选取了8个城市重要节点,定期针对绿视率进行调查并公布结果,作为衡量城市绿化发展的重要依据。2018年3月,东京推出的《新宿区绿地基本计划(修订)》中,引入了“绿视率”的概念,提出了四个主要提升方向,即通过多方合作提升城市绿化、创建可见的绿色、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并丰富公园。其中,“创建可见的绿色”目标,旨在提升居民在公共开放空间内所看到的绿色。因为对于高密度的新宿区来说,绿化已经很难在发展用地上有所增长,更多的需要从立体空间寻找机会。

对于我国许多城市来说,随着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日益加大,许多城市都开始把增加绿视率作为衡量和引导城市绿色空间发展的重要指标。例如北京在《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中就明确提出,要构建文脉清晰、全民共享的绿色空间体系,提升三维绿化效果,提高绿视率水平。

深圳市于今年5月28日发布的《深圳市公园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暨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草案)中,明确提出要全面发展立体绿化,提升城区绿视率和观景效果。

而上海在“十三五”期间,全市新增立体绿化约206.3万平方米,总量达到474.1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和绿视率显著提高。

相信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绿视率将会纳入更多城市关于评价城市生态质量的指标体系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作者:中环报记者原二军

编辑:潘圆圆 签发审核:杨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