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国家植物园在北京正式揭牌,几代植物学家的夙愿终于实现。
国家植物园代表了国家植物科学研究和迁地保护的最高水平,是保育濒危植物的“诺亚方舟”和战略植物资源的储备库,也是国家生态文明的象征。
国家植物园与普通的植物园和公园有何根本区别?什么是迁地保护?其作为战略植物资源储备库有何重要意义?未来面临哪些挑战?《中国科学报》日前专访了国家植物园研究员、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所长汪小全。
《中国科学报》:国家植物园与普通的植物园和公园的根本区别在哪里?
汪小全:国家植物园由国家批准设立,与普通的植物园不同,更不是公园。它的核心功能是植物科学研究、引种驯化和迁地保护,它的社会服务功能建立在学术研究功能基础上。
国家植物园的定位是国家植物科学研究和交流中心、战略植物资源储备库、濒危植物的迁地保护基地以及植物科学传播中心,雄厚的科研实力是国家植物园的坚强支撑。
脱离了科学研究,我们就缺乏植物引种栽培技术、植物资源发掘能力等,也无法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迁地保护就会盲目,科学普及也成了无源之水。脱离了科学研究,国家植物园就与普通公园没有区别了。
《中国科学报》:在当前背景下设立国家植物园有何重要意义?
汪小全: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在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背景下,设立国家植物园非常及时,这开启了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是我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又一重大举措,与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完美互补。
国家植物园的设立,是对我国宏观植物科学研究的重大支持和推动,对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植物资源科学利用具有深远影响,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关键一步。
《中国科学报》:什么是迁地保护?
汪小全:很多人认为迁地保护就是简单的引种,把植物从一个地方挖来栽培到植物园或在植物园进行种子繁殖,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如果说广义的迁地保护包括引种、濒危植物迁地保护、建立种质资源库等。引种往往只保护了一个物种的少数几个个体,并未将该物种的遗传多样性保留下来。引种的目的是植物资源储备和发掘利用,同时支撑植物科学研究、植物多样性展示和科学传播等。
迁地保护主要是针对濒危植物开展的,必须注重保护成效,要尽可能地保护其遗传多样性、重要性状的多样性,为其复壮和资源利用奠定基础。
我认为未来的迁地保护,首先必须对濒危物种的生物学特性和致濒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并在保护遗传学或保护基因组学研究基础上进行科学保护。
《中国科学报》:国家植物园将如何实现引种和迁地保护目标?
汪小全:国家植物园将对标世界顶级植物园,比如英国邱园,计划收集三北地区乡土植物、北温带代表性植物、全球不同地理区域的代表植物及珍稀濒危植物3万种以上,其中包括利用温室和冷室分别引种的热带及高山植物。
收集3万种以上植物这一目标并不是数量上的简单翻倍。我们在引种时,要特别注重野生植物的多样性、物种的类群代表性和地域代表性。对珍稀濒危植物开展迁地保护时,必须采取科学的取样策略,提高保护成效。此外,我们拟建设植物种质资源库,为国家植物资源安全提供保障。
另外我们将尽快推动植物标本馆二期建设,计划收藏五大洲代表性植物标本500万份,覆盖中国100%的科、95%的属。
虽然标本馆二期的规划建设有望在近期完成,但采集和收集标本还需要较长时间,这是一个中长期的计划。我国在标本采集方面比欧美发达国家起步晚,不能为了实现目标纯粹地拼速度、拼数量,要通过精准采集和精准交换,实现中国的植物多样性全覆盖,并充分代表全球植物的多样性。
《中国科学报》:国家植物园作为国家战略植物资源储备库有何重要意义?
汪小全:国家植物园除了是濒危植物的“诺亚方舟”,还是重要的国家战略生物资源储备库,通过广泛引种和资源收集,在活植物物种数量和种质资源(包括种子、离体组织、DNA等)储备上达到领先水平,大力支撑生态文明建设、资源植物研发、大农业育种和乡村振兴,同时助力科学传播,培养青少年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未来的植物学人才。
《中国科学报》:为什么要建设植物种质资源库?
汪小全: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目前我国很多农产品依赖进口,比如大豆、饲草等,如果不加强种质资源的收集、研究和保护,就可能在基本生存问题上被“卡脖子”,这将给国家可持续发展带来重要影响。
另外,我国科技事业发展要坚持“四个面向”,其中“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首先就是要有健康的生态环境和健康的食物。植物种质资源库建设是保障粮食安全、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等战略的重要举措。
植物种质资源库不仅要涵盖重要资源植物和濒危植物,更要覆盖代表植物多样性、未来在大农业发展上有重要价值的种质资源。
《中国科学报》:国家植物园的建设还面临哪些挑战?
汪小全:要建设世界一流的国家植物园,首先必须对国家植物园有正确的定位和认识,要有稳定的支持和经费投入,不能把国家植物园当成公园去管理,不能盲目追求游客量等。其次,植物科学研究水平,特别是宏观植物学研究水平要达到世界一流。虽然近年来我国植物科学研究发展迅速,但有些方面与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差距。
此外,还需要大力加强对植物物种多样性的研究和认识。我国的植物物种多样性极为丰富,但研究起步较晚,植物的采集收集历史也较短,很多基础性研究工作还远没有做完。虽然《中国植物志》已经出版,但其中很多物种的界定不够自然,对很多物种的基本生物学特性缺乏了解,如果这些基础问题搞不清楚,谈何超越?
但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做前沿科学,做这些基础性研究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我们通过改革考评体系,保留了比较强大的基础研究队伍,如果这些基础研究队伍后继无人,将会带来很大问题。
《中国科学报》:国家植物园建设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有什么重要意义?
汪小全:生物多样性保护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支撑的就地保护,另一个是以国家植物园体系支撑的迁地保护。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的结合,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实现了完美的互补和全覆盖,为国家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重要保障。
《中国科学报》:如何通过国家植物园提高公民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
汪小全:国家植物园还有一个重要功能,那就是科学传播。很多野生植物都生长在人烟稀少的地方,通过国家植物园,人们能近距离接触大自然,了解生物多样性,充分认识它们的重要性,加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队伍中。同时,我们还要充分利用植物大数据助力科学传播。例如,我们基于海量的植物图像信息,通过智能学习研发的花伴侣APP极大地促进了公众对植物的认识,用户逾千万。
另外,通过国家植物园对资源植物的研究,我们还能发掘更多高附加值的资源植物并示范推广,助力乡村振兴。老百姓有了更高的收入和更美好的生活,也会更加爱护这些植物,保护大自然。
原题:汪小全:国家植物园要求一流科研能力支撑
编辑:潘圆圆 签发审核:杨凡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所长汪小全:国家植物
4月18日,国家植物园在北京正式揭牌,几代植物学家的夙愿终于实现。 国家植物园代表了国家...(14189)人阅读时间:2022-04-20有“鲸”无险!搁浅的抹香鲸回家了
今天早上5时20分左右,在浙江宁波象山县石浦镇海域搁浅20多个小时的抹香鲸成功脱困。 19日上...(15256)人阅读时间:2022-04-20贵州丹寨:鹭舞春日
4月17日,鹭鸟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金泉街道乡间的树林上栖息。 暮春时节,...(16141)人阅读时间:2022-04-19肇庆高新区:在“绿道”上加速奔跑
科技日报记者 龙跃梅通讯员方斌吴君 在肇庆高新区小鹏汽车智能网联科技产业园的厂房屋顶上...(135)人阅读时间:2022-04-15吉林:高新技术企业凝心聚力 勇挑重担抗
科技日报记者 杨仑 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吉林省科技厅积极倡议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勇...(144)人阅读时间: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