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新闻网_环境科技宣传专业委员会

当前位置:

重庆缙云山:绿色再返青山 红火日子重归大山

时间:2022-10-28 09:30人气:来源: 中国环境APP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在缙云山半山腰的生态文明实践分中心,矗立的石碑上镌刻着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游人如织,葱翠的树林不断后退,缓行一段就到了黛湖。这是缙云山的翡翠。黛湖中有着近两百种淡水藻类,被誉为“藻类基因库”。一湖碧水,四周新植着水杉、红枫、香樟、银杏、桂花树等树木。

“像回到了30多年前,但大家的日子都红火了。”龙天真是北碚区澄江镇北泉村的党委书记,30多年前,她嫁到北泉村,一下子就对这个绿水青山环绕的地方着了迷。

重庆缙云山:绿色再返青山 红火日子重归大山

缙云山黛湖风景如画。重庆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但就在几年前,缙云山里的部分村民“靠山吃山”,农家乐无序发展,生态遭到不断“蚕食”。2018年开始,重庆以坚定的决心和有力的措施推进缙云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北碚区以此为契机,通过深入践行“两山理论”,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将良好的生态优势源源不断转变成发展优势,成功创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拆除违建修复生态:护住山林就是护住饭碗

缙云山郁郁葱葱,森林植被茂盛,素有“小峨眉”之称,游人如织,李星华、李星庸兄弟俩也看到了其中的商机,世世代代居住在缙云村,从深山里的老屋望出便是一片竹林云海。

游人的到来让李星华决定将家中老屋改造一番,原有的老房被加固并一层又一层地往上修,餐饮、住宿一应俱全,四层总共973平方米的农家乐确实为游客提供了便利。

看到兄弟俩挣了钱,村里的村民纷纷模仿,一批批竹木被砍伐运下了山,水泥河沙又运上山侵蚀原本的森林、湖泊,污水横流,农家乐多了,停车场有了,但村民却发现游客却逐渐少了,坐着山间缆车往下看,蓝色彩钢棚像一块块打在绿色森林上的补丁……青山绿水,不复往昔,缙云山变了。

重庆缙云山:绿色再返青山 红火日子重归大山

缙云山半山腰的生态文明实践分中心。北碚区生态环境局供图

2018年6月初,缙云山生态治理的消息传遍了整个山野。听说老房子要被拆时,李星华很难接受,不少村民也同样不解:“先有的老宅再有的游客,怎么能说拆就拆呢?”

龙天真和区镇的工作人员一起,挨家挨户敲开乡亲的门,苦口婆心地说:“我们做农家乐尝到了甜头,但如果这样脏乱差下去,游客只会越来越少,缙云山也毁了。”

其实,山里人对大山始终有着最质朴的感情。在龙天真与工作人员的一次次走访中,乡亲们逐渐把“护住山林就是护住饭碗”的道理想通了。

一名老党员率先站了出来,拥护政策,让儿子把家里的农家乐拆掉,逐渐的,村民的观念开始转变,理解并接受了生态移民政策,李星华也主动将自家房子全部拆掉,还动员哥哥李星庸拆除了自家违建。

重庆缙云山:绿色再返青山 红火日子重归大山

生态搬迁后的村民都住上了新家。余常海摄

李星华下山后成了村林业队长,管理全村40多名护林员,每天都带队“巡山”,生态环境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已经真正刻在他的意识里。

不止李星华,“白云竹海”农家乐一条街的65户村民在屋顶、林地上随意搭建彩钢棚已全部拆除,道路铺设一新,村容干净整洁。保护区内存在多年的违建酒店、马术场等也已全面拆除,并进行生态修复。

青山的回馈:生态变好了,日子也越过越红火了

走出以前的农家乐一条街,在缙云村的另一片院落戴家院组里,还居住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蓝长生和他的老伴儿。

在这大山深处,出行是老两口最大的难题。从自己家走到公交车站需要两个小时,并且沿途山路崎岖,人烟稀少。但凡碰到下雨天,更是困难。

但要搬离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家,他的内心始终还是有些不舍,回忆起3年前搬家时的情景,神情寥寥。“不过,自从搬出缙云村,把土地还给了大山,‘老家’的生态变好了,城里的生活方便了,日子也越过越红火了。”蓝长生转念,自豪地告诉记者,他就是那第一个签下搬迁协议的人。

过去,在缙云山保护区内,共有户籍人口近9000人,其中核心区和缓冲区内就有1100多位村民。北碚区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周逸飞表示,保护区内环境容量有限,大量原住民生活其中,既不利于生态保护,事实上也难以增收致富。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生态搬迁就此启动。

重庆缙云山:绿色再返青山 红火日子重归大山

青瓦民居是与绿色大山完美呼应。余常海摄

周逸飞告诉记者,对自愿转户到城镇生活且放弃生态搬迁建房权益的原住民,由集体经济给予一次性补偿。另一方面,对意愿留在农村生活的,统一搬迁至政府统一规划选址与建设的移民新村—澄江镇北泉村、柏林村。

同时,北碚区整合各类资金2.2亿元加强移民的民生保障、强化社会保障,让生态搬迁群众享受到社会保险、就业培训、子女入学等方面的政策。

今年6月,北泉村新建成的缙云山居生态迁建房小区,已有45户生态搬迁户陆续拿到了宽敞明亮的新房钥匙。

而在大山深处,当地按照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修复的思路,科学选配植被、树种,修复缙云山保护区面积57.7万平方米,栽植花木近90万株。

多年的精心养护,缙云山逐渐回到了最初的模样。如今,无论是缙云山保护区核心区内的违规建筑、原住居民原址,还是金湖湾—黛湖、大罕宫基地,都已变身为赏心悦目的生态绿地,缙云山的“绿肺”和天然屏障功能得到有效复苏。

探索EOD模式:生态加减法让“靠山吃山”有了全新概念

对缙云山生态承载量做减法,拆除多年违建,实施生态搬迁;再对生态涵养功能做加法,依托良好生态环境,探索价值转换路径。北碚区紧跟缙云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步伐,全面启动了EOD模式试点工作。

“简单来说,EOD模式就是以生态环境为导向的项目开发模式。”周逸飞向记者介绍,对于北碚区而言,就是将收益性差的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与收益较好的产业项目打捆实施、共同经营,既可以吸引社会资本,又能解决政府投入不足的问题,统筹实现生态环境改善和绿色发展经济效益。

沿着黛湖,拐进竹林幽径,就可以看到一处精致小院,如今,杨大姐的民宿已经成了网红打卡地。事实上,这也是在EOD模式下的有效实践。

重庆缙云山:绿色再返青山 红火日子重归大山

缙云山脚下的北温泉、金刚碑等逐渐成为北碚网红景点。余常海摄

精致小院的落地,还得益于北碚区澄江镇组织的一场集体参观学习。浙江莫干山一带,江南之地,竹林苍翠、清溪绕村,在秀山碧水的滋养中,乡村振兴迸发出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

江南一行,让以杨大姐为代表的澄江镇农家乐业主们很受启发。“青山绿水就是最好的基础,要形成个性化、差别竞争,美好环境不可少。”

在拆除违建的过程中,杨大姐家廉价低质的农家乐转型为了优质舒适的民宿。

不管是春夏或深秋,每到阳光晴好的周末,民宿前的玻璃房里总能看到三两游客悠闲地喝着茶,望着眼前的花儿叶儿,享受着城市外的片刻宁静。

现在,杨大姐民宿房间比原先少了,但收入却多了。“民宿改造装修还是一方面原因,更重要的是缙云山环境好了,大家更愿意来玩来住了!”杨大姐说。

“靠山吃山”,在数年的缙云山整治之后,有了全新的概念。

此外,北碚区还探索实施了环缙云山生态建设及综合开发利用EOD项目。其中,牵头打造的全线64.52公里缙云山生态环道便是其中之一。环道串联起沿线传统古村落、休闲农业、特色民宿,将环道与旅游资源绑定,有效推进缙云山及其周边区域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进程。

而缙云山脚下承载着老重庆人回忆的新北温泉公园也将在改造提升后向市民免费开放,缙云山山城步道、张飞古道、嘉陵江巡江步道等综合整治工作也在持续推进中,更多的市民将分享缙云山综合整治带来的生态红利。

不仅如此,北碚区还在重庆市率先开展并完成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工作,对全区生态系统生产总值进行了科学定量核算,基本摸清全区生态资产特征与生态产品价值,为全区绿水青山贴上“价格标签”,为实现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提供科学支撑。

作者:​中环报记者余常海 通讯员刘航

编辑:潘圆圆 签发审核:杨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