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新闻网_环境科技宣传专业委员会

当前位置:

守护60余天,它们顺利南迁——水雉来南京“安家”育雏记

时间:2022-10-01 08:37人气:来源: 中国环境APP

今年夏天,在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江浦街道西江口社区的芡实塘里,水雉一家成了最闪耀的“明星”。近日,随着南京天气渐凉,曾在这里安家育雏的水雉,带着4只幼鸟已安全往南迁徙。这一趟在宁的“安家”和“南迁”之旅,背后生动折射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南京画卷。

从“落户”到“南迁”,多方托举守护水雉生活环境

6月底的南京,已是盛夏的模样,在南京市浦口区西江口社区一片小水塘里,一只水雉小心翼翼地将四枚鸟蛋轻轻放在芡实叶面上,只见它时而张开双臂护住鸟蛋,时而忙碌观察周边环境.....这一幕,有幸被观鸟摄影爱好者金先生的镜头记录下来。

作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水雉被《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列为近危物种。在繁殖期内,一身金黄、褐白羽色和长长尾羽的水雉,水上盈盈步,姿态翩翩舞,因此,也获“凌波仙子”的美称。

水雉孵化区是否会被毁?蛋宝宝能否安全出壳?水雉一家“落户”南京的事情一经媒体报道后,牵动着众多南京人的心。从媒体、社区到池塘主人等都在悉心呵护、共同守护。

在这短短的两个月内,水雉一家“安家”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从孵化区面临被毁、突遇雷暴雨、罕见持续的高温……水雉一家能够在这片小池塘里落户育雏、安全南迁,背后得益于一系列暖心有力的保护举措。

“我们知道后非常高兴,在多部门的指导下,及时与塘主协商,对水雉孵化区域进行保护。”西江口社区书记朱振华说。为了及时有效保护水雉栖息育雏场所,社区在池塘边架起了3台监控,安排网格员定期巡查,并在附近拉起警戒线,防止外来侵害;同时,社区与塘主积极沟通,在保护水雉家园下,也要保障塘主顾先生的经济利益。

经过30余天孵化,历时近24小时,4只水雉宝宝全部成功孵出。据悉,水雉是夏候鸟,雏鸟为早成鸟,经过6周的时间可以长成亚成鸟的形状,7周后便能飞行,跟随亲鸟另寻栖息地。

在多方爱心托举之下,珍稀鸟类成功繁衍后代,同时根据气候的变化,水雉一家已安全“南迁”。

南京长江生态改善,为珍稀鸟类返回湿地创造条件

“迁飞的候鸟就像生态系统移动的‘晴雨表’,与山水林田湖草共同构成了生命共同体。”南京林业大学教授鲁长虎说。如何做好常态化鸟类保护工作,水雉在西江口社区的出现也给出了重要启示。“随着湿地保护、恢复,加上媒体宣传的作用,老百姓保护珍稀鸟类的意识正在加强。”

此次水雉一家被保护的整个过程,完美诠释了当我们的生产生活与生态相冲突时,应该适当地寻求一种比较好的方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里有关规定,可以对老百姓进行合理的补偿,既不影响老百姓的利益,也能对鸟类环境起到积极作用。“我们还会用更多的实际行动去保护生态环境,用最大的善意等待水雉的再次光临。”西江口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水雉重现家门口、安全育雏并南迁,这只是南京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缩影。水雉落脚的这个池塘,紧靠着南京绿水湾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近年来,随着长江大保护的深入推进,长江南京段两岸的自然生态越来越好。“鸟中大熊猫”震旦鸦雀在六合龙袍湿地芦苇丛中轻飞曼舞,成千上万只花脸鸭在长江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载歌载舞,“国宝级”东方白鹳在石臼湖滩地翩翩起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在南京徐徐展开。长江江豚、中华虎凤蝶、震旦鸦雀等多种珍稀物种,也成为具有南京地域特色的生态名片。

据了解,南京正开展为期三年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全面掌握生物种类,摸清生物“家底”,进一步强化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和能力建设,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实施濒危鸟类保护工程等,加强鸟类栖息地和迁徙停歇地的保护,为生态文明建设和野生动物保护构成重要的力量。

守护60余天,它们顺利南迁——水雉来南京“安家”育雏记

水雉在西江口社区芡实叶上育雏。蔡可祥摄

作者:杨柳 张健

编辑:潘圆圆 签发审核: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