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新闻网_环境科技宣传专业委员会

当前位置:

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围场“绿色宝库”成“绿色财富”

时间:2022-07-20 11:01人气:来源: 中国环境

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围场“绿色宝库”成“绿色财富”

围场马铃薯种植“坡改梯”工程,既治理了坡耕地水土流失,又增加了农民收益。

“人间奇迹”塞罕坝,“绿色发展”木兰围场。

打开河北地图,位于最北部的内蒙古高原和冀北山区过渡带上,一片深深的绿色铺展在河北与内蒙古交界之地。

这里就是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这里曾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猎苑,木兰围场是清代皇帝举行“木兰秋狝”之所,因风景优美,气候宜人,山川形胜甲于紫塞载入史册。

作为塞罕坝精神的发源地,近年来,围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努力将生态资源的绿色宝库变成群众脱贫致富的绿色财富,让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发展之路。

生态美,护水塔养绿肺保护最美生态

围场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更是首都水源涵养区和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承担着为京津涵水源、阻风沙的政治责任。

“前几年,这里到处是荒草,一刮风全是土。周边群众在这里打草放牧,植被遭到破坏,成为小滦河水质的一大隐患。”在围场御道口村附近的小滦河国家湿地公园,承德市生态环境局围场分局局长李千秋向记者介绍说,“小滦河发源塞罕坝,是滦河最大支流,为了保护滦河水质和坝上地区生态,我们开始在这里建设小滦河国家湿地公园。”

经过几年的生态修复,小滦河国家湿地公园面积达3755亩,湿地率达70%。如今,这里有390多种植物,是黑鹳、白天鹅、大鸨、鸳鸯等珍稀动物的栖息地,成为上坝旅游游客的网红打卡地。

小滦河的改善正是围场建设好生态、保护好“华为水塔”的一个缩影。

“围绕涵养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围场打造人工湿地330亩,保护与恢复不同类型自然湿地1300亩,流转租赁和保护湿地草场2430亩,区域蓄水保水功能显著增强,每年可向天津输送饮用水2亿多吨。”李千秋介绍说,为确保一泓清水送京津,围场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集中治理工业污染,深入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国省考断面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在100%,伊逊河哈里哈乡段获评河北省“秀美河湖”。

涵水源,阻风沙,半个多世纪来,塞罕坝建设者创造了“沙地变林海、荒原成绿洲”的人间奇迹,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十三五”期间,围场采取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一系列综合措施,大力营造防风固沙林、水源涵养林、农田防护林和生态景观林,让这里成了“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

据统计,围场有森林面积816万亩,草原面积167.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0.05%,林草覆盖率达到72.5%,蓝绿空间占比73.6%。境内拥有塞罕坝、滦河上游、红松洼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塞罕坝、河北木兰围场2个国家森林公园和小滦河国家级湿地公园。

2021年,围场PM2.5平均浓度19微克/每立方米,同比下降32.1%,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2.85,同比下降16.4%。

蓝天白云下,享受深呼吸。郁郁葱葱的森林,广袤无垠的草原,为围场赢得了“华北绿肺、天然氧吧”的美誉,年可有效吸收二氧化碳225万吨,释放氧气184万吨,每立方厘米空气中含负氧离子2000—5000个。

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围场“绿色宝库”成“绿色财富”

图为小滦河国家湿地公园一角。

产业兴,生态资源转化为“1+2”产业

“我家的农家院又扩建出来6个住宿房间和6个雅间,今年准备大干一场。”围场哈里哈镇扣花营村邢国林信心满满地说。

像邢国林家这样的农家院,在通往塞罕坝的棋塞公路沿线随处可见。

近几年,塞罕坝林场建成了七星湖湿地公园、木兰秋狝文化园、塞罕塔、滦河源头等高品位生态旅游文化景区,每年来塞罕坝旅游的人数达到了50万人次。绿色资源转化为文化旅游资源,让周边群众享受到了生态红利。

“围场最大的优势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县委书记刘洋说,让生态资源物尽其用,围场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桥”和“船”,在开展“塞罕坝”二次创业的基础上,加快建设经济绿色发展的“美丽高岭”。

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围场确定了“1+2”主导产业,即文化旅游、清洁能源和食品医药产业,打造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推进富民强县。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出现在地平线上时,围场大头山乡毯梁沟村的光伏发电站就启动了,每天追着太阳跑,把光能转化成电能。

“每个月能分到300元左右的光伏发电收益,一年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毯梁沟村民于庆义向记者介绍说,村里利用荒山、荒坡等闲置资源建设村级集中式光伏电站,利用村部、农宅屋顶等建设分布式光伏电站,获取光伏收益。

走进红松洼自然保护区,一排排白色风机巍然耸立,风塔上的桨叶随风转动,靠大风,这里一年生产7亿至8亿度绿色电能,实现产值超过4亿元。

光、风、水是围场优势,也是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最坚实的基础。如今,在围场,像毯梁沟村这样的光伏村共有176个,占56.4%。围场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装机容量突破400万千瓦。

不断壮大食品医药产业,截至2021年底,围场有机食品认证企业达到17家、认证单品总量45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53家,其中25家企业入驻“承德山水”平台,总量居承德市首位。

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围场“绿色宝库”成“绿色财富”

围场哈里哈乡山水林田湖草治理综合治理项目。

百姓富,用“好生态”换来“好钱景”

好生态种出好产品,独特的气候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让围场马铃薯成了“金蛋蛋”。

围场始终把马铃薯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构建研发、育种、深加工完整产业链,每年向全国提供不同品种的种薯1.5亿公斤,提供菜用薯约3亿公斤,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马铃薯之乡”。

进入盛夏,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八顷村及周边村镇的金莲花相继盛开,农民忙着采摘、装运鲜花,运往当地企业进行深加工。

围场全域平均海拔在700米以上,中药材种植总面积3.5万亩,除了金莲花外,还种植有黄芩、桔梗、苦参、苍术等40余个品种,是河北省中药材特优区。

鼓励农户参与生态种植、养殖项目,围场建设了玫瑰花、沙棘等基地近6万亩,带动1万多农户月均增收2000到3500元。截至2020年底,围场14.2万人稳定脱贫,成功退出贫困县序列。

在小滦河国家湿地公园,充分发掘旅游资源,围场建成了万亩飞天花海、千亩御道花海农旅融合示范项目园区2个,带动民宿、宾馆等各类旅游服务市场主体近200余家。仅御道口镇,年接待游客总数达5万余人次,创产值超500万元。

生态与经济并重,山绿与民富共赢。在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带动下,苗木产业成为围场特色富民产业。围场年销售各类苗木9000余万株,总产值近7亿元,苗木产业所提供收入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2%以上,户均增收达到5000元至1万元。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把生态的绿色宝库变成群众的绿色财富,围场探索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发展之路。

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围场“绿色宝库”成“绿色财富”

围场兰旗卡伦乡苗木基地,苗景兼用,既保持了生态,又为农民拓宽了增收路径。

作者:中环报记者张铭贤 通讯员王思力 张丹

编辑:潘圆圆 签发审核: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