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类环保设施”将向公众开放 环境治理全民参与体系不断完善

时间:2025-02-11人气:加载中...

       生态环境部近日发布石化、电力、钢铁、建材四类行业的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工作指南,鼓励四类行业用线下参观或云参观的形式向公众开放。

       2017年以来,生态环境部联合有关部门共同推动生态环境监测、城市污水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危险废物和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等四类环保设施,即“老四类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取得了良好效果。在现有工作基础上,此次生态环境部将开放单位拓展到了石化、电力、钢铁、建材等行业。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讲师陆琼接受《环境经济》采访时表示:“从‘老四类’到‘新四类’,环境治理全民参与体系正在不断完善。”

为何选择这四类?

    “老四类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以来,已有2101家企业成为环保设施开放单位,共接待参访公众2.2亿人次。

       陆琼长年关注这一领域,从她实地参观全国多地、多处环保设施的开放情况来看,不少“老四类环保设施”企业已经将向公众开放作为企业经营的一部分,从设施设计之初就将公众参观线路和通道规划其中,在运营时设置专职或兼职的岗位,接受预约、布置展陈、现场讲解等,同时精心设计各类互动项目,使参观者能够获得顺畅、充实、丰富的体验。

    “老四类环保设施”属于生产规模不大、污染物排放量在全局中占比较小,但是社会影响广泛、群众普遍关心的设施。“通过向公众开放,在接受公众监督的同时,也向社会进行环境保护的科普宣传教育,有效扭转了一部分公众谈‘污’色变、谈‘焚’色变的固有认识,在推动城市居民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循环利用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陆琼说。

此次拓展开放单位范围,为何选择石化、电力、钢铁、建材四类行业?

    “这四类一般为大中型企业,生产规模庞大,既是消耗石油、煤炭、各类矿产资源的‘大户’,也是排放温室气体和各类污染物的‘大户’。”据陆琼观察,石化行业常年名列废水污染物排放量榜单前茅,电力、钢铁、建材相关行业则为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三甲,这四类行业相关企业的固体废弃物排放数量可占全国总量的半壁江山。“在浓度达标排放的情况下,鉴于其巨大的排放总量,无论在什么时候,这些企业都应该成为污染防控与治理的重点。”

       陆琼表示,如果说“老四类环保设施”涉及的都是污染物的监测和末端治理,那么“新四类环保设施”所在的行业均属于产业链的上游,某种意义上也是大量温室气体和污染物产生的源头。“推进‘新四类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可以提高企业自律意识,强化社会监督,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两全其美的开放

       生态环境部发布的“新四类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工作指南明确,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激发公众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进相关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新四类环保设施”所在行业是现代工业化生产的典型代表,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支柱。每一个居民都离不开这些行业及其下游所生产的电力、金属、化学材料、水泥、玻璃、陶瓷等产品。

    “走近这些大型设施,能够让参观者感受到大型工业化生产的力量,感受到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的底气。”陆琼认为,公众戴上安全帽、穿上静电鞋,在参观的同时,能够观察、学习到系统化、精细化、规范化的生产与操作流程,也能最大限度地改善一部分公众对重污染行业的认识和理解。

       陆琼表示,通过了解工业生产原料、产品、废弃物与污染物处置的原理和工艺,能够帮助公众更好地了解循环经济的运行原理与相关技术,例如生物质能发电、废旧金属冶炼、具有协同处置固体废弃物功能的水泥生产等,从而促进公众积极支持和投身循环经济运行。

       在陆琼看来,对于公众而言,“新四类环保设施”既是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监督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综合素养的理想学习场所。

    “我们的目标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样的现代化不是去工业化的现代化,而是工业生产同样走向绿色化、低碳化的现代化。通过绿色化、低碳化工艺生产的各类工业制品,能够更好地为我们的现代化生活服务。”陆琼说。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向公众开放既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措施之一,也是全面展示企业发展状况的窗口和舞台。

       陆琼认为,“老四类环保设施”其实大多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新行业,而“新四类环保设施”反而多为历史悠久的成熟行业。一方面,不少“新四类”企业历史悠久,可挖掘展示的企业文化素材丰富。另一方面,虽然是传统行业,但技术工艺的绿色化、低碳化和创新发展也是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企业的污染治理成效更是生态文明建设阶段性成果的生动案例。

       陆琼建议,“新四类环保设施”所在企业可以抓住这个机会,进一步塑造企业品牌和公众形象,强化企业的市场综合竞争实力。

用真开放激发内生动力

       以陆琼过去参访部分工业企业环保设施的经验来看,“新四类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仍可能面临一些具体问题。

       首当其冲的就是设施改造困难。石化、电力、钢铁、建材等行业企业一般都为大中型企业,生产设施规模大,安全生产要求高,而且一般为既有设施,新建项目相对较少。

       陆琼坦言,在现有园区或厂房中重新规划并管理参观通道,既需要确保参访者能够清晰观看具体生产环节,又需要确保参访者安全并且不打扰正常生产秩序,规划设计上存在不同程度的难度,改造更需要真金白银的付出。

       对此,“新四类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工作指南明确了突出重点、稳步有序的工作原则,鼓励具备条件的地区和单位先行先试、示范引领,稳步有序推进。其中,石化行业优先推进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精炼石油产品制造等方面向公众开放,电力行业优先推进火力发电、核力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热电联产等方面向公众开放,钢铁行业优先推进炼铁、炼钢和铁合金冶炼等方面向公众开放,建材行业优先推进水泥制造等方面向公众开放。

       陆琼建议,参与企业需要引起重视,增加投入。有条件的企业可以挖掘企业历史文化,将老旧厂区改造为接待中心或科普展馆等,将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与方兴未艾的工业旅游相结合,统筹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除了客观条件上改造困难,企业的“闭门谢客心态”也可能会影响向公众开放的实际效果。

    “出于安全、环保等多重因素的考虑,石化等行业生产企业习惯于自成一体,许多大型企业甚至存在‘厂城一体’的情况,某种程度上强化了其与公众之间的距离感。”陆琼说。

    “此外,一些企业存在有展示(或参观通道)、无讲解,科普资料老旧等重硬件轻软件的情况。”陆琼解释道,一方面,某种程度上是因为企业并没有真正重视向公众开放工作,以形式主义应付相关要求。另一方面,从事相关工作的员工多为兼职,或虽为专职但对于科普宣教的规律和技巧掌握相对少。尤其是从事上游生产,与终端消费者联系不密切的工业企业,重生产、轻营销的问题同样会影响需要直面“无知参观者”的开放接待工作。

       为解决这些问题,陆琼建议,各级宣传教育部门应组织定期培训和辅导,并到开放效果较好的“老四类”和“新四类”企业中实地参观学习交流。积极引入和培训志愿者队伍,使志愿者成为接待、讲解和开发其他衍生项目的重要力量。加强与媒体包括自媒体的合作,灵活采用线上开放、融媒体宣传的方式扩大传播范围、增进普及效果。

如何更好开放?

       了解才会关注,关注才有信任、有参与。当前,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已成为社会共识,并取得显著成效。接下来,应在“如何更好开放”上继续努力。

    “新四类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工作指南明确了四类行业环保设施的开放内容、开放条件、开放形式、开放时间、开放程序、保障措施等。

       如开放内容提出,重点选取典型生产设备和环保工艺装置为开放点位,如中控室、污染物自动在线监测系统等管控平台、实景观看区域等。

       开放形式可选择线上和线下等手段,线上开放可远程、实时展示环保设施运转情况,并利用直播、点播、VR全景等多种数字化方式丰富讲解和互动内容,线下开放以参观讲解为主,同时结合参观者的身份和年龄,设计诸如科普动画、学术讲座等个性化的讲解形式。

       开放时间提出常态开放和主题开放两类要求,常态开放明确开放单位应至少每两个月线下或线上开放一次,同时结合重要时间节点进行主题开放,例如世界地球日、六五环境日、全国低碳日、全国生态日等。

       开放工作可以揭开环保设施的“神秘”面纱,扩大社会公众参与环保的渠道。“沉浸式”参观环保设施的作业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监督,可倒逼政府部门和企业加强生态环境治理,而公众环保知识和素养的提升又能够转化为参与环保的志愿行动。

    “向公众开放的实质是向生产经营监管部门以外的其他组织和个人开放,应尽可能扩大参与群体的覆盖面。”据陆琼观察,在“老四类环保设施”开放的经验中,大中小学生、社区群众是参观人群的重要组成,对他们的组织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渠道。

       陆琼建议,“新四类环保设施”的开放可以继续丰富渠道。例如,与绿色供应链建设相结合,组织行业下游的行业协会、商会参与开放活动。加强与各级人大、政协尤其是人资环委员会的合作,加强与各类社会组织的合作等。同时,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开放规则和来访者行为守则,而且一经制定,就应对所有符合资格的来访者一视同仁,不能厚此薄彼。

责任编辑:张丽 签发审核:潘圆圆

来源: 新疆生态环境

版权声明:

原网页已被生态头条转码收录,版权归文章来源方:新疆生态环境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您如因版权和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30日内与生态头条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生态头条网不负责任。

服务邮箱:4834222#qq.com(请将#替换成@)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