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新闻网_环境科技宣传专业委员会

当前位置:

温岭如何从靠海吃海到向海而兴?

时间:2022-09-05 14:38人气:来源: 中国环境APP

9月1日,全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指出,要紧盯美丽海湾建设和重点任务措施,聚焦突出海洋生态环境问题,以科技创新驱动海洋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提升,深入打好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

作为海洋大省,浙江海岸线长6600多公里,沿海海滩面积辽阔,东海渔业资源丰富,渔获量在中国四大海域中居首位。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海岸线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矛盾,如何坚持陆海统筹抓好美丽海湾建设?记者来到浙江典型海滨城市之一的温岭,了解这里建设美丽海湾的“黑科技”。

温岭如何从靠海吃海到向海而兴?

台州是浙江省4个临海城市之一,东部沿海海岸线长达651公里,这其中,温岭占了几乎一半。

在台州市生态环境局温岭分局局长吴庆华的记忆里,曾经温岭的空气中海腥味太重,“尤其是过了松门以后,那味道有点让人窒息。”他说。

除了本身靠海,海腥味还源自于当地红火的渔业。截至2020年底,温岭市在册渔船达2288艘。长期以来,渔民们在海边就地处置渔获,鱼虾处理后的内脏随处堆放,渔船含油污水、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也没有完善的回收处置体系,治理渔业污染成为温岭市海洋生态环境治理的难题之一。

相关部门在调研中发现,基础设施配套不够完善、收集处置专业要求高、协同监管难度较大是当地渔业污染的主要矛盾。

“首先,渔船量大面广,现有渔船配有油水分离器,渔港配有简易的油水收集器,但整体收储能力有限且落后;其次,渔船含油废水属危废,虽然整体数量不少,但单船产废量小,再加上回收处置涉及港渔、生态环境、住建等多个部门,没有统一的平台、机制和技术,缺乏信息共享和协同联动,存在监管盲区。”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

对此,温岭以解决渔业船舶水污染问题为切口,响应数字化政府建设的需要,创建“海洋云仓”船舶水污染物协同治理应用场景,借助“智能装备+物联网+区块链”技术,有效链接渔船水污染物产废端-收集运输端-处置端,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管理。

温岭如何从靠海吃海到向海而兴?

休渔期的港口。曾震摄

中国环境报记者再来到松门镇时,海风阵阵中只有湿润气息。在礁山渔港,一位刚靠岸的渔船主正打开“海洋收集宝”App,点击“污染物申报”,输入污染物种类、数量及接收地点、时段等信息,等待收集船提供上门免费服务。

收集到的污染物会被拉到码头的“海洋云仓”进行储存和预处理,并利用数字化手段保障污染物处理的数据真实性与全程可视化。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5926艘次,共1645.04吨渔船污染物收集。

此外,温岭市通过设置渔获集中处置点,整合鱼粉加工企业,制定实施渔船防污染“三色码管理制度”以及开发海洋清道夫系统等措施,进一步打通与“船港通”系统的有机融合,推动港渔监管的政企协同、业务协同、数据协同。

温岭如何从靠海吃海到向海而兴?

过去,温岭市石塘镇像很多东海之滨的小渔村一样,用地笼网将东海筛了一遍又一遍。随着时间的推移,石塘面临着传统渔业资源衰退、生态恶化的困境。

世世代代生活在海边的石塘人清醒的认识到,靠海吃海,但不能坐吃海空。

借着美丽海湾建设的东风,温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陆海协同污染防治,推进“污水零直排”建设和沿海污染源整治,完善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建设了一座日处理1.98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和50个农污终端。关停船企3家、水产冷冻企业15家。清理封堵入海排污口45个、溯源监测117个。

石塘镇海利村金沙滩原本是一处杂乱无章的修船厂,为恢复沙滩原貌,还滩于民,石塘镇对修船厂进行拆除,并完成边坡治理复绿。如今,修船厂的机械声被孩子们的笑声所取代。

海利村村委会主任、村级滩长尚亨琴也比往常更忙碌了。每天,他都会在海滩巡查前,打开 “湾(滩)长助手”App,点击“开始巡滩”按钮,将巡滩轨迹传输到乡(镇)、县、市监控后台。

温岭如何从靠海吃海到向海而兴?

正在开展“净滩行动”的当地志愿者。曾震摄

“发现情况时,可以选择‘破坏占用岸线、三无渔船、违禁渔具、入海口排污’等不同选项上报。系统后台有人实时查看并处置,并将处置结果以短信的形式通知上报人员。”尚亨琴告诉记者。

各方努力下,温岭实现了每一段湾(滩)都有人管,每一处海漂垃圾都无处可藏。仅去年,全市共清理地笼网、滩涂串网等违禁网具9000多张,查扣涉渔“三无”船舶90艘、拆解84艘。全市近岸海域设立监测点71个,基本实现对主要陆源入海口、养殖区和渔港的海水水质抽样监测全覆盖。2021年,温岭市海水水质优良率达到59.6%,较2015年提升23.1% 。

温岭如何从靠海吃海到向海而兴?

已经年过半百的海利村村民江再斌没有想到,自家的旧石屋有一天会这么受欢迎。过去,天黑之后,村庄里人声寂寂;现在,夕阳西下后,村里石屋民宿的灯光次第亮起,谈笑声不时传来,让原本落寞的小渔村充满了生机。

“我们每年都会从周边过来玩,这里的石屋很有特色,孩子也很喜欢。”一位游客说道。

石屋是温岭石文化的一部分。特殊的地质条件,使温岭孕育了大量优质石材。温岭人就地取材,以山中岩石作为材料,砌石屋、造石墙、筑石路、垒塘堤,一个个面朝大海、依山而建的村庄由此形成。

为保护和延续石屋文化,温岭专门成立石屋保护利用办公室,进一步完善和跟进重点村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工作。岸滩环境的改变让沿岸村庄一改过去无人问津的旧貌,焕发出天蓝海清的新气象。

敏锐的资本在此聚集,原本破败的石屋经过投资商改造,保存古朴的外观,加入现代设计元素,旅游旺季“一房难求”。2021年石塘镇共接待游客19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亿元。与碧海银滩相伴相生的石屋民宿不仅成为了温岭石塘发展的“金饭碗”, 也书写出践行“两山”转化的“海洋篇章”。

温岭如何从靠海吃海到向海而兴?

经过改造后的石屋民宿。曾震摄

不止石塘,温岭正在打造城南、坞根、松门、箬横等7镇在内的环“三湾三港”美丽产业带,一场以“环境大整治、习惯大变革”为主题的环境革命全面铺开,旨在为大湾区打造一个宜居宜业的“后花园”。

2022年,生态环境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提出,聚焦建设美丽海湾的主线,更加注重公众亲海需求,强化“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美丽海湾示范建设。

站在温岭千年曙光园放眼望去,一个个海岸线上的村庄,在新一轮美丽海湾建设下,正在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作者:中环报记者王珊

编辑:潘圆圆 签发审核:杨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