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新闻网_环境科技宣传专业委员会

当前位置:

吉林省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生态环境“提档升级”:​PM2.5均值浓度15微克/立方米,河流水质保持在Ⅲ类以上

时间:2022-07-01 11:12人气:来源: 中国环境APP

6月的长白山,正值天池破冰,万物重生。长白山脚下百花盛开。而海拔2000米以上的长白山顶,仍是“长相守到白头”。湛蓝的天空与雪峰相称,茂密的森林与流水交织,长白山的生态之美绘就一幅壮丽和谐画卷。

生态是长白山最大的优势,也是最亮丽的品牌

中国环境报记者从长白山管委会生态环境局获悉,今年上半年,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7.7%,PM2.5均值浓度为15微克/立方米。饮用水水质达Ⅱ类以上,主要河流水质保持在Ⅲ类以上。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7.7%和100%。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超过95%,负氧离子高达98%,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如何让长白山的底色越擦越亮?

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聚焦建设践行“两山”理念试验区,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用实际行动忠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擦亮生态底色,筑牢东北生态安全屏障。全面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升级版”。

“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积极发挥“三线一单”成果在改善环境质量的源头预防作用,在项目环评审批、排污许可审查、执法监管等方面,实现相关数据的统一管理与共享。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实现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发证和登记管理全覆盖。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在全省率先创新实施“林长制”,持续加大巡护管控力度。”长白山保护开发区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一系列方案、政策、措施陆续发布实施,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绿色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吉林省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生态环境“提档升级”:​PM2.5均值浓度15微克/立方米,河流水质保持在Ⅲ类以上

长白山天池破冰。张永清摄

在生态保护修复上下“真功夫”

长白山古木参天,森林覆盖率高,负氧离子高达98%,被誉为“中国天然氧吧”,生态环境质量一直是省内的排头兵,在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上也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

大黄泥河是贯穿长白山池西区流量最大的一条河流,是当地的母亲河。过去,河道生态防护基础薄弱、水量小、水质差,影响和制约着池西区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

2018年开始启动的大黄泥河生态保护整治及修复工程,项目总占地141万平方米,治理河道长度约13.7公里,通过生态搬迁、河道治理、两岸生态恢复以及其它配套设施建设,大黄泥河省级绿水长廊项目达到了改善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目标。今年2月,大黄泥河绿水长廊建设项目获得省级项目奖补。

“90年代前,大黄泥河水特别干净,经常有人去河里洗澡。后来,大量的垃圾、生活污水等开始往岸边和河道里堆积,大黄泥河的水质越来越差,大家都远离这又脏又臭的黄泥河。自从对大黄泥河整治及修复后,垃圾不见了、河水变清了,我们没事儿就去河边溜弯儿。”居住在池西区40余年的李大爷介绍时满脸笑容的说。

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忠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真正实现了“两山”双向转换。如今,江边垂钓、篝火露营、欣赏美景,已经成为生态文旅打卡地。

吉林省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生态环境“提档升级”:​PM2.5均值浓度15微克/立方米,河流水质保持在Ⅲ类以上

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城市街景照片。宿光明摄

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动植物种群数量也在逐步增加

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拥有地球同纬度最典型、保存最为完好的温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保存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珍稀濒危生物物种。

“近两年,通过不断加大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力度,促进了长白山生态系统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在国家山水林田湖草项目本底调查中发现,长白山保护区植物资源现有1669种,种类增加了10属50种;菌类资源现有794种,增加了新记录种36个,新种两个;动物资源个体数量呈增加趋势。”长白山科学院科技处处长尹航介绍说。

特别值得的一提是,长白山保护区的中华秋沙鸭、东北红豆杉等重要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也在稳步增长。中华秋沙鸭在全球现有种群数量不足2000对,在我国约160对,在吉林省约145对,占全国繁殖种群90%以上。中华秋沙鸭临水照影,丰富而多样的生态优势成为吉林绿色发展一抹生动活泼的靓丽色彩。

“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横山保护站红外相机已经不止一次捕捉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紫貂了,黑熊、马鹿我们也经常能看到。”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欣喜地介绍说。

长白山地区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世界上稀有濒危生物物种也频现身影。

污染防治攻坚更加坚实有力

中国环境报记者了解到,长白山保护开发区今年启动全域“碧水保卫战”。通过持续开展对全区75个入河排污口再排查,实现标识清,底数明,常态化监测监管。强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建立水环境分析管理机制。河湖四乱清理、重点场所地下水监测监管进入常态化。雨污分流、城镇污水管网、老旧破损管网改造工作也是扎实推进。

长白山“气质”非凡源于不懈保护。今年上半年,长白山保护开发区优级天数达到106天,PM2.5均值浓度达到了15微克/立方米。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实现了秸秆全域禁烧“零火点”,全区年产秸秆综合利用率达100%。全区4家集中供热企业达标排放。柴油货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整治力度不断加大,新能源车在公交汽车领域100%全覆盖。

在黑土地保护方面,不断加强耕地污染源头控制,严把土壤环境质量要求准入关。持续加强对全区土地征收、收回、收购、开发建设等环节监管,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工作的通知》,对用途拟变更为住宅、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用地的地块,督促项目单位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今年上半年,我们突出实训实战,坚持‘全年、全员、全过程’练兵,推进日常执法与大练兵活动无缝衔接。开展执法检查1200余人(次),检查各类企业达1000家(次),实现打击环境违法犯罪、锤炼执法铁军的练兵实效。”长白山管委会生态环境局局长王楠介绍说。

中国环境报记者从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管委会网站了解到,2021年,长白山地区投资38.63亿元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全面完成。第一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22项共性问题和第二轮转交的10件信访案件全部整改办结。6处16栋违建别墅全部拆除,12栋紫玉别墅签订征收协议并完成销号。建成区内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全部完成取缔,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99.5%。

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生态与旅游并举的方针,通过不断的努力创新,长白山也是捷报频传。

长白山池北区先后被评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4A级景区;池南区被评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池西区被评为中国人气文旅小镇。

巍峨长白山,中国东北的“生态绿肺”正在奋力谱写生态文明新篇章。

作者:本报见习记者潘瑜 通讯员魏慧娟

编辑:潘圆圆 签发审核:杨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