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开展黄河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创新”,把黄河流域建设成“大江大河治理的重要标杆”,为沿黄区域加快转型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落实这一重大战略要求,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客观规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找准科技创新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结合点、着力点。
黄河流域横跨中国东、中、西三大区域,是重要的生态屏障、经济地带和能源流域,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指出,黄河流域的发展质量有待提高。黄河流域共覆盖9个省区,其中7个是欠发达地区,同东部地区及长江流域相比存在明显差距,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滞后,内生动力不足。黄河流域要实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就需要深入落实创新发展战略,从传统要素投入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坚持科技创新在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做好科技创新规划工作,增强开放联动效应。黄河生态保护涉及流域水安全系统治理,尤其需要协调好流域上、中、下游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升资源环境与生态安全的承载能力。但是,黄河目前仍然缺乏宏观和全局性、长远性的科技创新规划,沿黄各地都强调自身的利益。因此,需要统筹科技创新规划,增强开放联动效应。按照摸清底子、多规合一、合力推进的原则,立足黄河上中下游地区的各种比较优势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抓紧编制黄河流域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纲要,统筹流域经济布局。尤其要站在区域协调和流域系统治理角度,结合全国一盘棋大局和黄河流域特色,抓好生态环境保护等一批专项科技创新规划的编制工作,将沿黄地区城市建设、环境治理、空间布局、生态保护、文化传承、沿水景观等一体规划布局,构建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黄河流域发展新格局。
成立黄河流域科技创新联盟,共同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增长极。成立黄河流域科技创新联盟,将会充分发挥黄河横跨多个省(区)的纽带作用,合力打造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高效促进相关领域高质量技术成果的转移转化,实现更高水平的交流互动,促进我国东中西部科技经济的交流和融合发展。因此,黄河流域九省区要把提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原始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围绕“凝心聚力,共谋发展”“同抓保护,共促发展”“资源共享,合作发展”“产业为基,支撑发展”四个方面凝心聚力开展科技合作,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新路子”和“新举措”,还可以揭榜挂帅的方式,开展诸如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风沙防治和退化土地治理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焦化废水零排放与分盐资源化利用、高品质金刚石合成智能化装备关键技术开发、电子级多晶硅材料关键制备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推进多元领域协同创新,提高科技创新水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一项跨地区举措,需加强区域联动并扩大流域对外开放水平,发挥政府、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合力作用,构建多元领域协同的科技创新体系。首先,应从国家层面,采用“政府主导实施,实验室自主管理”的创新形式,与国家级科研机构合作,形成支持黄河流域各省区联动、开放协同的新型科研机构,为全流域、多省份、多学科的科研创新提供平台。其次,鼓励采用“研究院所+政府+企业”的合作新模式,全力打造工业科技创新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示范平台,深化黄河流域产学研合作与成果共享,为黄河流域发展规划、人才培养、社会治理和乡村振兴等领域提供发展动能。最后,围绕关键科学问题进行协同攻关,在黄河上游地区,重点解决水源涵养能力提升、生态保护等技术难题;在黄河中游地区,重点解决水土保持、水沙调控等技术难题;在黄河下游地区,重点解决灌区水资源高效利用、三角洲湿地生态保护等技术难题。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激发创新主体动力。近年来,黄河流域9省区尽管研发经费快速增长,但在研发投入的规模、强度和结构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投入,满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首先,完善科技投融资机制。尝试采取“政府+银行+保险”三方合作的形式,对贷款保费和损失赔偿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对黄河流域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提供持续资金支持。其次,放大财政资金创新支持效应。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黄河流域9省区财政科技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充分发挥黄河流域9省区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作用,形成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合力创新的研发经费投入格局;集中财力加大对事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科技项目实施、共性关键技术攻关等领域的支持力度。最后,支持鼓励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对创新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初创期科技型企业给予资金支持。
重视科技人才培养,形成科技创新实力。积极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必须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首先,重点培养水生态与水环境、水资源高效利用、流域发展战略、水沙科学、堤防工程安全防御等方面的高素质人才,重点支持沿黄高校围绕水资源高效利用、工程安全、生态保护、水沙调控等领域建设一批重点学科。其次,倡导“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趋向,加强绿色科技专业教育,特别是在创新环保、低碳生产等技术领域,及水环境、大气、土壤污染及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学科专业,给予政策倾斜,形成良好的科技人才培育模式。最后,重点支持新兴交叉领域和具有黄河特色的优势领域,为科技创新人才提供研发平台与创业基地,从“育人”到“用人”的各个环节营造良好的环境,在科研项目的审批、资金、人员配置上予以倾斜。同时,深化生态环境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强生态环境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编辑:孙诩 签发审核:杨凡
到2025年,四川力争50%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
近日,四川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实施方案》(以下...(51971)人阅读时间:2022-05-26江西赣州南康区设立13个乡镇级环保专职
今年以来,江西省赣州南康区按照1名在编专业技术人员+劳务派遣技术人员+乡镇执法人员的形...(45927)人阅读时间:2022-05-26废塑料变油?真的!有这项航天技术加持
塑料,作为一种重要的基础材料,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塑料污染的本质是塑料垃圾进入到土...(39251)人阅读时间:2022-05-26福建泉州:突出“惠民生补短板”,争创
中国环境报记者近日在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组织召开的牢记使命 奋斗为民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42647)人阅读时间:2022-05-26云南部署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提升土壤
云南省人民政府日前印发的《关于开展云南省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48290)人阅读时间:2022-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