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新闻网_环境科技宣传专业委员会

当前位置:

中国生态文学论坛 | 阿来:生态,我们的现在与将来

时间:2022-06-09 00:19人气:来源: 中国环境

中国生态文学论坛 | 阿来:生态,我们的现在与将来

中国作协副主席、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

非常高兴参加这次会议,与大家一起讨论生态与环境保护这样严肃有趣的议题。

临行前,有同行说,你这是跨界了,从文学跨界到科学、到社会学。我个人倒是没有跨界的感觉。一者,从根本上讲,人本身也是自然演进的一个结果,也是地球生物圈的一个基本成员;二者,今天人类的生存发展,无论是个体还是全体,从本能的一呼一吸,到仰赖科技进步的生产与消费,其质量的高低,选择的善恶,都与人类对自然的认知,对生命共同体的理解息息相关。生态环境的维持与改善,是全社会所有人的共同任务;生态意识,是全世界所有人的共同体认。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在长达三十余年的写作生涯中,我大部分作品,都努力于,在写出人类社会的丰富与复杂的同时,也写出人类所依存的自然环境的真实状况。写出一个时代,人类社会从个体到机构团体,几乎无限的增长冲动与物质消费欲望对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巨大压力。比如,我获得鲁迅文学奖的小说《蘑菇圈》写的就是富裕起来的人对松茸的近乎痴狂的消费如何造成边远地区生态的紧张。同样的作品还有《三只虫草》。还有写人对已经濒临绝境的崖柏的病态消费,对这种古老植物造成严重生存危机的小说《河上柏影》。在我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的关于汶川地震的长篇小说《云中记》中,表现地震的灾难性破坏与漫长的重建过程,就不止是写人,写人的社会,更有大量的篇幅着力与岷江干热河谷带自然的修复与重建。有一位对生态问题有严肃关注的批评家,统计说《云中记》中居然写出了有名有形的三十多种植物,并考证说,书中所写的那些栎、桦、楸、松、柏,真的是生长分布于那里的群山中间。那些绣线菊、鸢尾、丁香花,真的就生长在那些村庄所在的海拔高度上。在中国人,中国文学还普遍缺乏科学健全的自然观时,能在自己的写作中向社会向读者传达尊重自然,认知自然的观念,也许效应微弱,也是我个人一份小小的骄傲。

中国文学,自古以来,就有亲近自然,歌颂自然和谐崇高之美的伟大传统。远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产生了田园诗和山水诗,写出了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优美画卷,但这只是出于古人朴素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总体而言,这种认知是经验性,而非系统的科学体认。因此,在巨大的现代性的冲击下,在近乎狂热的物质消费狂潮中,这样的文学观正面临巨大的考验。今天,我们来在了一个科学时代,如何把对生命共同体的科学认知,融铸到文学作品中,融铸到创作实践中,还得禀持近代以来才产生的知行合一的优秀传统,对大自然的尊崇热爱,对天人和合的人居环境的美好追求,才可能得到真正的发扬光大。

对于一个人来讲,他首先是生物圈中的一个基本成员,然后才是进化链顶端的人,然后才是在人类社会分工中从事某种专业的人。所以,在我三十多年的写作生涯中,也奉行知行合一这一知识分子的行为准则。总是力所能及地参与一些认识自然,保护自然的志愿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向科学家学习,向所有在环境保护方面做出成绩的人学习,与他们同行。一个作家,首先是参与、见证,其次才是书写与记录。比如我就部分参与见证过某环保组织在横断山区对珍稀植物康定木兰和五小叶槭的保育工作。

来参加会议的前几天,我还在川北的米仓山中,和当地政府的人一起,一边探访森林,探访森林中秦汉时期的巴蜀古道遗迹,一边讨论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议题。当下,四川省正筹划在若尔盖草原建立黄河国家公园,这也引起我浓厚兴趣。决定自下月开始,从黄河源头,到若尔盖,作一次黄河上游的生态和文化考察。我想,一个写作者,就应该用这样的方式参与生态文明的建设,用这样的方式,回应社会的重大关切。

茫茫宇宙无边无际,地球成为一颗充满生命的蓝色星球,在目前的科学视野中,还是一个惟一的奇迹。古人诗说,“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这就是说,只有人这种生命体,不止顾及到当下生存,同时还眼光远大,会为子孙后代,为自己这个种群的延续,心怀着与个体生命并无太大关系的伟大将来。生态环境能否良性持续,不止关乎当下社会是否健康,当下人的生存质量,更是国家、民族,以至全人类能否拥有一个可以期待的美好未来的根本前提。为此,我愿意在自己的写作和力所能及的方面,贡献更多的心智与精力。

作者:阿来

编辑:潘圆圆 签发审核:杨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