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新闻网_环境科技宣传专业委员会

当前位置:

特约评论员眼中的十年变化⑰:自然保护地体系正在发生历史性变革

时间:2022-10-21 16:51人气:来源: 中国环境报

自然保护地是生态建设的核心载体、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美丽中国的重要象征,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居于首要地位。十年来,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正在发生历史性变革。

从类型划分看。我国自1956年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建立了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功能多样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2013年11月,我国首次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近年来,又陆续出台了《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等,就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管理体制等进行了明确。2020年3月,自然资源部和国家林草局,按照“保护面积不减少,保护级别不降低,保护强度不降低,保护功能不改变”的原则,启动了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根据相关规划,到2025年,我国将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归并优化。

从管理体制看。自然保护地过去的管理体制存在多头管理、边界不清、权责不明等问题。以前,我国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以部门设置、以资源分类,分属林业、农业、国土、水利、海洋等不同有关行政部门。由于各部门根据自身职能分别设立自然保护地,缺乏统一协调的顶层设计,造成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间存在空间交叉重叠。2018年,国家机构体制改革,明确将原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海洋局等部门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遗产、地质公园等管理职责整合,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由新组建的林草部门统一管理各类自然保护地。自此,我国各类自然保护地彻底解决了长期存在的“九龙治水”“多头管理”问题。

从协调发展看。各类自然保护地保护与利用矛盾问题突出也是多年来我国自然保护地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党的十八大以前,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至2000年前后,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存在矿产资源开发、能源设施建设、规模化养殖等不同程度的人类活动,与自然保护地基本定位存在矛盾。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自然保护地内的生态空间和生产生活空间相互挤压,人地矛盾冲突问题较为突出。近十年来,科技支撑生态保护不断加强,以卫星遥感应用为例,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要先从天上看,然后地面核,尽量避免将没有保护价值的区域划入自然保护区,用科技手段确保新建自然保护区问题最小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通过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绿盾专项行动等,解决了一大批自然保护地内违法违规问题。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地等相关的顶层设计、法律法规正在加紧完善,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奠定基础。

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变化,反映了我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的历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今后,我国将继续加快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实现依法有效保护,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遗产。

作者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作者:罗建武

编辑:潘圆圆 签发审核:杨凡

推荐内容